鄰避無解?來看白米社區如何以「迎臂」化解難題
- 晚貳玖
- 2018年5月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在上一篇文章《不要在我家後院就好!淺談鄰避效應》中提到,對人們來說,會損害到自身利益的公共建設往往會引發鄰避效應。在建設地點選址後,當地的居民即使不甘於當最後的「倒楣鬼」,通常只能盡可能地尋求管道發聲,而這樣的抗爭在官商龐大勢力的面前經常是薄弱無力的。如此無奈的結果,難道都沒有一點轉圜的空間嗎?其實並不然。在宣告鄰避的現象無解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迎臂效應」吧!
迎臂效應是什麼?
迎臂效應,英文 Yes In My Backyard(YIMBY),恰恰與鄰避效應相反,指的是人們不僅「不排斥」具有負外部性的建設在自己的居住環境興建,甚至還相當「歡迎」它,認為它能為社區發展帶來好處。光用說的,聽起來很抽象對吧?我們可以透過白米社區的實際例子來了解「迎臂」究竟該怎麼實踐。
白米社區的困境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白米社區,所生產的石灰、石粉、石米高居全國第一,社區內石礦加工廠林立,大量的砂石車穿梭其中,帶來漫天灰塵,讓白米社區曾經淪為全國落塵量最大的地方。除了傷害呼吸道的落塵,砂石車還帶來令人難以忍受的噪音污染以及交通事故。意外憾事頻傳、健康危機拉緊報之下,已經勞心傷神許久的社區居民,終於決定攜手成立一連串非營利組織,企圖以公民力量對抗環境污染,趕走這威脅到居民生活的不速之客。
然而,即使居民再三要求工廠做出改善,但實際成效卻相當有限。無可奈何之下,居民們只好轉以「先改造社區,再要求廠方」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從消極的抗爭,轉而成為積極的社區再造。有趣的是,工廠看見居民自發性地努力、一心一意想改造社區,竟也逐漸釋出善意的回應。出乎意料地,工廠方與居民的互動漸漸變得良好了。在居民和工廠的共同努力之下,白米社區的生活與環境品質終於獲得改善。
溫柔革命造就迎臂社區
經歷了偌大的環境危機後,白米社區已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自發性社區團體,如社區長壽俱樂部、社區志願服務隊、社區讀書會、社區壘球隊、守望相助隊、合作社、白米文史工作室、白米社區環保促進會等,處理各式各樣社區內的大小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由白米居民的力量所推動的,政府部門幾乎只扮演經費補助的角色。種種自造運動讓白米社區成功地從「鄰避社區」轉型為「迎臂社區」,也讓聯合報在報導中寫道:「社區溫柔革命,工廠變得愛漂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