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要在我家後院就好!淺談鄰避效應

  • 作家相片: 晚貳玖
    晚貳玖
  • 2018年5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平凡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曾有過這些經驗:到餐廳用餐時不想坐在廁所旁、學生時期上課總是搶著坐離老師最遠的位子...諸如此類的事看似稀鬆平常,卻隱約顯示出「鄰避效應」的現象。

鄰避效應,英文 Not In My Backyard(NIMBY)直譯為「不要在我家後院」,套用在社會上則解釋為「人們在公共資源及生活享受上,總是希望有越多便利的公共設施,並且排拒像是垃圾場、焚化爐、發電廠、變電所、加油站等可能產生負外部性的公共設施」,這個現象也往往是社會上許多問題被人們忽略、甚至視而不見的主因。


有害環境的建設容易產生鄰避現象。(圖片來源:POLITIZR)

在台灣,環境議題總是面臨鄰避效應的挑戰。從垃圾、污水處理廠到核電廠等高風險項目,人人都有需求,但人人都想搭便車而不願意承擔環境成本,最終只能由建設地的當地居民概括承受,即使有補償措施,也常牽扯到經濟利益與環境正義等問題,種種衍生的衝突容易形成停滯不前的困境。


影響環境的建設容易引起大眾反彈。(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以核廢料來說,台灣的低階核廢料貯存地點除了三座核電廠,另外就是位於蘭嶼的貯存場。直至2017年7月為止,儲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已有10萬277桶,將近總數的一半。但除了蘭嶼居民,在台灣本島享受電力的民眾又有多少人意識到蘭嶼所遭受的核廢料問題?


儲放低階核廢料的蘭嶼貯存場。(圖片來源:大紀元)

社會上的鄰避效應難以避免,人人都不樂見自家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對於犧牲的少數雖給予同情卻無能為力。不過,若能把鄰避效應轉化為相反的「迎臂」效應,在過程中妥善徵集民眾意見,並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讓人們不排斥、甚至歡迎建設的興建,就會是個化弊為利的雙贏局面了。

Comentarios


​展覽資訊

好思當代HAOHAUS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13號
5/18-5/20

10:30am-6:30pm

​聯絡我們

carriewei27@gmail.com

0963463725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7級

© 2018 BY FORTUNEVILL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